大型公立医院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智慧服务体系建设与探索
构建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智慧服务体系,推动医疗信息化便民惠民工程向更加智慧、更加深入和更高水平发展。
构建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智慧服务体系,推动医疗信息化便民惠民工程向更加智慧、更加深入和更高水平发展。运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技术,建设信息传输交互、临床业务和运营管理等核心体系,夯实信息基础,深化预约诊疗、医保结算和药事管理等应用,探索区域协同、远程医疗和全病程管理等服务模式的落地。实现了院内数据标准统一和业务互联互通,为患者提供了七大类便民就医应用和三种服务新模式。通过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并探索信息互认共享和智能服务,把便捷舒心的医疗服务送到患者身边。
背景及目标 背景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公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要求我们跟上形势,推进“互联网+”信息化应用。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作为互联网医疗顶层设计,内容涵盖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2018年9月,国家又陆续印发《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明确了互联网诊疗的定义和范围,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目标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卫生健康行业力求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018年以来,国家政策更是为医疗卫生行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医院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深入探索核心医疗制度,以创建互联网医院为契机,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全面提升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强化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医院总体布局也因势而变,从以前的医疗服务一端独大,扩展为医疗服务、支撑服务、协同服务和非医疗服务齐头并进。医院以优化患者服务为出发点,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建设原则,按照相关政策文件要求,不断提升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痛点、堵点,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成果带来的实惠。 建设和探索成效 在医院信息化的整体建设上,医院坚持“智慧以人为本”,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遵循国内外医疗信息化行业标准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医疗信息化标准。通过数据集成、业务集成和界面集成,实现标准能统一、数据能利用、流程能配置、环节能监控,内外能扩展。充分发挥区域医疗领军医院的优势,在夯实院内信息化建设和持续优化服务流程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延伸服务范围,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医院发展的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智慧服务体系建设框架(图1)。 图1 “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总体架构 构建核心架构体系 参照国家卫健委关于信息平台建设的标准规范要求,不断优化和升级平台,以互联互通标准化建设为主线,通过建设以集成平台为核心的信息传输交互体系、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业务体系和以HRP为核心的运营管理体系,构建了具有医院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三核心”架构。通过各种资源主数据管理、信息资源数据模型统一、集成平台和服务总线结合,实现了多元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消除了医院内各信息系统间的“烟囱”,整合了医院各类系统资源,使数据标准统一和业务运转畅通,实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智慧服务延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2)。 图2 信息系统“三核心”架构体系 深化便民惠民应用 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应用 作为国家卫建委卫计委首批居民健康卡试点的大型医疗机构,医院实现了健康卡自助发卡和院内全流程应用,积极对接湖南省卡管平台,形成融合电子健康卡、医院诊疗卡、居民健康卡的“一卡通”,畅通建卡、充值、挂号、看诊、检查、治疗和取药等环节,帮助医护人员掌握患者全面、连续的健康和诊疗信息,切实可行地提供更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 统一资源管理,多样预约诊疗 依托医院信息平台,通过与公安居民数据库、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实时校验,实现实名制就诊。全院门诊号源集中管理,提供个性化的分时段预约,患者可提前14天通过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网上预约等10种方式24小时预约挂号。为缓解患者入院难,医院革新入院流程,应用电子住院证和自主研发的床位管理系统,实现全院普通区床位集中预约、统筹管理,平均住院日下降到8.58天。此外,将各个检查点分别预约的模式变为集中预约,实现多个检查一次预约,设置最短路径,减少互斥检查和盲目排队。 建立统一支付,拓宽缴费渠道 建立了统一支付平台,平台引入银行数据交换报文处理引擎,采用数据传输加密机制,互联网接入安全审计等,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确保数据的传输和访问安全,同时,平台支持新支付方式和渠道的灵活接入,保证医院不受任何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限制。目前,平台已接入E码支付、掌上湘雅、微信、支付宝、自助设备等支付方式,患者只要扫一个条码就可以自主选择多种渠道进行缴费,所有收费、退费、对账、差错处理、结账等全过程均在平台实现,有效缩减患者排队时间。 直通医保商保,跨省异地结算 开发集医保登记、审核、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医保统一结算平台,优化医保患者身份审核流程,根据各地各类医保政策自动套用医保报销比例结算,减轻患者就医负担的同时,极大缩减了报销周期。在全省率先实行跨省异地医保结算,目前已服务26个省市的数千名患者,并实现商业保险实时审核确认赔付费用并与医院结算。 互联互通互动,改善就医体验 患者通过手机登录“掌上湘雅”App或微信公众号,具备预约挂号、查阅化验单、智能导诊、健康生活管理、健康百科等功能,进一步实现了患者随访、慢病康复、个人健康档案的在线管理,使之成为医患点对点沟通和健康信息服务的新平台。此外,官方微博的开通成为医院对外宣传、发布消息和医患互动的窗口,拉近了与外界的距离,也及时了解了社会的需求。 智慧药事管理,保障用药安全 完成药品供应、合理用药、输液预警监控和处方流转等系统的建设。药品供应平台实现对药品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的综合管理,促进医药供应和流通模式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降低医院整体供应链成本。通过信息化提升药事服务能力,合理用药系统应用实现了用药安全警示、用药合理性分析、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以及处方点评等功能,通过预警监控及评价指标管理输液安全。 开展移动应用,畅通信息通道 依托互联网与卫星通信技术,将移动救护系统和车载生命监护设备,通过区域信息平台与院内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对救护车内患者体征信号的实时采集、处理、上传,让院内专家能够实时监测患者体征信息、提供远程急救指导、打通院内急救通道,同时,在救护车上可为患者办理住院相关手续,并直接预约检查和手术,最大程度减少患者救治等待时间。 创新医疗服务新模式 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将互联网远程服务与大数据系统建设相结合,以建设区域医联体和专科联盟为推手,积极应用“互联网+”手段和信息技术,稳妥推进合作托管办医的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信息互认共享,着力打造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让基层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目前,湘雅医联体横向协作指导全国11个省区综合医院24家,纵向定点指导双向转诊的省内县市级医院60家,启动3个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区域医联体,成立13个领域的专科联盟及航空医疗联盟。 构建远程医疗服务新模式 从信息平台、协作网络和服务应用三个维度全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建设,建成国内硬件基础最先进、功能最完善、应用覆盖最全面的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之一,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10余项服务,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湘雅的优质服务,节约了患者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此外,医院还积极搭建国际远程医学会诊平台,与美国南卡罗来纳皮肤病中心合作共建“中美皮肤病理诊断中心”,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合作共建国际医疗部,通过国际远程会诊,为患者提供一流的国际化治疗方案,满足人民群众多维度的就诊需求。 创新全病程服务管理新模式 医院创新“便民、利民、惠民”服务举措,通过建立以“全病程服务管理体系”为代表的“非医疗服务体系”,融合电子病历、检查检验、远程会诊及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结合居家随访机构、健康管理App、在线客服等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由医院医护团队和第三方个案管理师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疾病随访、双向转诊、居家随访、复诊管理等远程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对病人全程、持续的健康照护和全流程关怀,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了医疗护理全程闭环管理的新模式。 思考与展望 未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医院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实现服务升级。 进一步优化便民惠民服务 对院内急救资源的整合和管理,为响应急救提供相应资源的分配、调度和监控的功能,以达到及时响应、快速调度、合理配置的急救要求。提供病情快速评估功能,根据急救中心提供的患者定位信息和病情评估信息,协调就近资源进行救治。大力发展慢性病管理,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的防治。构建处方流转平台,对接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实现在线药师审方、合理用药审核、中药饮片代煎以及患者自主选择药物配送。增强一体化护士工作站功能,实现护士站床旁登记及出院办理,扩展病人自助办理业务的途径,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入出院服务。 进一步推进信息互认共享 整合患者的历次就诊记录、就诊时的视频录像、及对应的电子处方数据,形成连续的历史病历,可以在互联网医院、医联体或合作医院中向医生展现,以协助医生问诊和治疗。基于医联体质量控制分级管理,实现联盟医院内检查、检验等结果共享,提升医疗检查检验效率、减少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对于已经进行了数据级互联互通的医院开通数据共享,未进行数据级互联互通的,以报告的形式发布给其他医疗机构进行调用查看,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共享。 进一步提升智能智慧服务 基于患者历史治疗的病历数据,分析疾病的时间、方案、治疗机构等,形成疾病治疗的知识库,通过知识库为新患者的治疗提供决策依据和资源调度提供依据。为患者提供医院地理位置导航、楼层导航,依据预先设定的流程,利用AI技术自动完成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信息、慢病信息、随访记录的采集。智能分诊模拟医生问诊,根据病情描述、基本信息、历史病历信息等,正确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症状和病情选择就诊科室和医生。智能医嘱为患者进行诊断、病历书写、药品及检验检查开具等操作。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识别技术,帮助医生进行病灶筛查或快速定位。 讨论 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医院智慧化应用发展方兴未艾,医院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要不断凝聚高校、医院和社会力量,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坚持提前谋划、需求引领,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进一步改进医疗服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患互动平台,回应患者就医诉求,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推动医疗信息化便民惠民工程向更深入和更高水平发展。
【引用本文:陈廷寅 胡建中 冯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 移动医疗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J]. 中国数字医学,2020,15(10):1-4.】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scarlet.s@djkpai.com)

关注大健康Pai 官方微信:djkpai我们将定期推送医健科技产业最新资讯